从2月1日起,一股冷空气终于驱散了笼罩在13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上持续多日的雾霾。
虽然雾霾暂时散去,但在这个寒冬里,全国各地关于雾霾成因及应对措施的讨论从未停止过。其中,最重要的疑惑之一便是如此大面积的雾霾究竟从何而来?
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成分研究所副所长王亚强介绍,总体上,气溶胶构成了雾霾的来源,且其成分很复杂。
气溶胶,也就是颗粒物,其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次排放和二次生成。一次排放是指污染源直接向大气中排放颗粒物;二次生成是指污染源排放的气态化合物,在大气中经过大气化学的反应过程转化为颗粒物,比如二氧化硫气体转化为硫酸盐颗粒物。
气溶胶里最有害的物质来源于工业污染,包括重金属和部分有机物等,它们对人体的危害很大。不过,王亚强说,目前关于气溶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还不是非常充分。
在气溶胶里,受到更广泛关注的是PM2.5。王亚强和记者说,PM2.5的大多数来自是人类的燃烧活动,从工业生产燃煤、汽车尾气排放、秸秆燃烧,到烹饪做饭、抽烟,甚至使用发胶,都会产生PM2.5。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成分研究所所长孙俊英表示,目前霾的主要成分是污染物,取暖、燃煤、燃气等都会造成污染,汽车尾气也是大多数来自之一。“如果油品好,燃烧充分,排放肯定少一些。但我认为,目前的霾不单单是燃油一方面造成的,还有别的原因。除了PM2.5,粒径在2.5~10微米之间的颗粒浓度也挺高的。”
不断扩大的人口规模、迅速增加的机动车保有量、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环境污染的持续加剧,在不利气象条件的“助力”下,雾霾变成了“毒气”。
不过,王亚强说,北京的情况并没有当年的雾都伦敦那么严重。“现在政府和公众的环保意识都有所加强,目前已在积极控制,尽管难度很大,但应该尽最大的努力。”
孙俊英介绍说,虽然PM2.5在地球大气成分中的含量很少,但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造成雾霾的污染物,除了来自本地的排放外,有一些也是远距离输送过来的,比如河北等地的污染物也可能传输到北京。
同时,城市所在区域的地理因素也不容忽视。以北京为例,北京市环保局大气处处长于建华表示,北京的污染物排放量本身就大,三面环山又导致地理条件先天不足,一遇无风静稳或大雾天气,空气中的各项污染物肯定超标。
逃不过地理环境影响的,还有西安。西安地处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的关中盆地,受秦岭山脉、黄土高原的影响,全年静风和沙尘天气约占34%,是国内特大型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难度最大的城市之一。
“因此,PM2.5等污染物的治理,难就难在需要采取综合手段,实现多项污染物的协同减排。我们肯定要认识到PM2.5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如果措施到位,在十二五末PM2.5会有所降低,但要显著改善空气质量,还有很大难度,需要很久。”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王金南说。
孙俊英也表示,虽然北京的霾大多数来源于本地污染物的排放,但区域贡献也不容忽视,“所以,在防治雾霾时应加强区域联动,共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气象部门通过能见度、人工和器测手段都能监测雾霾天气。现在,全国2000多个气象站都开展了包括雾霾等天气现象的监测,以供气象台统计雾霾的强度和范围。”王亚强介绍说。
目前,我国已开发出中国雾霾数值预报系统,并在国家气象中心进行业务化试运行。该系统在2012年的秋冬雾霾预报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而科学家们也正在继续对这个系统的预报性能进行评估。
不过,数值预报需要仔细考虑的因素很多,要在预报出颗粒物浓度的基础上计算颗粒物和水汽导致的能见度变化。但由于气溶胶的化学组分很复杂、粒径分布不同,模拟起来很难,而且对计算机的运算和存储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相当高。
“污染物排放和气象条件是雾霾形成的两个主要的因素。气象部门对于气象条件的预报更加专业、准确,而环保部门在排放源和污染监测方面积累了大量关键数据。”王亚强表示,双方加强合作有利于促进雾霾天气的监测、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