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记者 李司坤 赵觉珵 本报特约记者 武彦】游轮上发生疫情,如何防控上海市8日举行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有关气溶胶成为新冠病毒传播新途径的说法非常关注。由于公众对气溶胶这个专业名词相对陌生,诸如“空气能飘到几公里”“开窗通风也能引毒入室”等传言开始相继出现,引发不少民众的担忧。对此,《环球时报》记者9日采访多位专家,解读“新冠病毒依靠气溶胶传播”的可能和危害。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录召9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介绍称,目前新冠病毒是否会通过气溶胶传播还有待进一步明确,一般空气中不会有病毒,仍然建议公众每天开窗通风。
冯录召解释称,所谓气溶胶传播,是飞沫在空气悬浮的过程中失去水分,其中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形成飞沫核,飘到更远的地方。但这种情况只在特定环境里有几率发生,如医生临床上进行气管插管时。“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新冠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实现传播”。
武汉大学医学部病毒研究所教授杨占秋9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相比之前大众知晓的“新冠病毒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只是比较专业性的表述,并不是一个全新的传播途径。简单来说,空气中那些直径小于100微米、能在气体中稳定分散悬浮的液态或固体小颗粒就叫气溶胶。所谓气溶胶传播,是指病毒粘到这些颗粒上,通过呼吸进入到人体肺部进而发生感染。它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呼吸道传播方式,本身并不罕见。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试验证明,打喷嚏或咳嗽时,会形成飞沫以及少量气溶胶,后者能跨越7米-9米甚至更远的距离,因此很多传言提到,“新冠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会飘散到很远的地方”。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王培玉9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如果新冠病毒当真能通过气溶胶传播,最值得警惕的是其传播范围要比我们以前认识的要远。但是从目前的病例来看,大部分还是密切接触者的近距离传播,范围在1米到1.5米。
冯录召也表示,目前新冠病毒最主要传播途径是近距离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对于近距离飞沫传播,说话、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一般只能传播1米-2米,而且不会在空气中长期飘浮。
此外,即便新冠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但它在空气中的存活时间有限。杨占秋表示,暴露在空气中的病毒在没有载体的情况下,一般在24小时到48小时内就会失去活性,无法对人们进行感染。而当前环境的温度、湿度等也会影响病毒的存活时间。例如温度越高,病毒在空气中的存活时间越短。
因此总的来说,气溶胶远距离传播,感染风险除了和个人抵抗力相关,也和带病毒的气溶胶浓度、病毒在气溶胶的活性和暴露时长相关。王培玉还介绍说,通常人们打喷嚏产生的飞沫和气溶胶的高度跟人的身高差不多,从这个方面讲,高楼层的病毒浓度可能要稍微低一些。但带病毒的气溶胶在开放环境中会被快速稀释,浓度明显降低,病毒活性受一定的影响,被吸入的概率与剂量都大幅度减少,因此通风非常重要。
接受《环球时报》记者正常采访的多名专家均表示,现有防控措施已经考虑到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普通人预防气溶胶传播新冠病毒与预防飞沫传播的手段是一样的,正确佩戴口罩就可以。
对于有网友担心“空气里面含有新冠病毒,不提倡开窗通风”的说法,冯录召表示,在正常的日常通风环境下,空气中正常情况下不会有新冠病毒,我们仍就建议每天至少两次开窗通风,这是降低感染风险的有效措施。
杨占秋还提醒说,少去易感人群、病人、疑似患者扎堆的地方,少去医院,因为这一些地方的病毒量比较大。